伯牙与子期的故事
发表时间:2025-06-16伯牙与子期的故事(实用四篇)。
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篇1
伯牙原本就姓伯,说他“姓俞名瑞,字伯牙”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,而在此之前的《列子》与《荀子》、《史书》、《琴操》等书中均为“伯牙”。东汉高诱注曰:“伯姓,牙名,或作雅”,现代的《辞源》也注曰:“伯姓牙名”。伯牙是当时的琴师,善弹七弦琴,技艺高超。既是弹琴能手,又是作曲家,被人尊为“琴仙”。《荀子·劝学篇》中曾讲“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”,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。《吕氏春秋·本味篇》记载伯牙鼓琴遇
知音钟子期,后来钟子期意外去世,伯牙失去知音,破琴绝弦终生不再鼓琴的故事。《琴操》记载:伯牙学琴三年不成,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、群鸟悲鸣之音,于是他有感而作《水仙操》。琴曲《高山》《流水》和《水仙操》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。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《伯牙吊子期》。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,最早见于《列子·汤问》记载: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思,钟子期必得之。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。在《列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中,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,一直为后世所传诵。据《列子·汤问》记载: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钟子期曰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思,钟子期必得之。子期死,伯牙谓世再无知音,乃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。《吕氏春秋.本味篇》记载:伯牙鼓琴,钟子期听之,方鼓琴而志在泰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乎鼓琴!巍巍乎若泰山”。少时而志在流水。钟子期曰:“善哉鼓琴,洋洋乎若流水”钟子期死,伯牙摔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琴,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。《琴操》、《乐府解题》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: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,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。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,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,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。可伯牙到了东海,并未见到万子春,只看见汹涌的波涛,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,伯牙心中豁然一亮,感慨地说:“先生移我情矣!”于是创作水仙操。伯牙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(今湖北荆州)人。他虽为楚人,却任职晋国上大夫,且精通琴艺。
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篇2
酒逢知己饮,诗向会人吟
相识满天下,知心能几人
传说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琴师,但苦于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。
,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时临时避雨,闲来无事,于是抚琴而歌。
他弹了一支意在高山的曲子。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,被琴声吸引,赞叹道:“有巍峨高山的意境啊!”
伯牙又弹了一曲意在流水的曲子,子期又称赞道:“多么浩荡的江水啊!”
伯牙惊喜万分,终于遇到能够听懂他琴音的人,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。
可惜钟子期不久就病故了,伯牙悲痛欲绝,来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。随后起身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。
从此,伯牙与琴绝缘,再也没有弹过琴。
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篇3
是非终日有,不听自然无
竹篱茅舍风光好,道院僧房终不如
中国古代的文人从小接受儒家教育,都希望自己可以辅佐圣明的君主成就一番事业。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,失意的人这时就很容易受道家思想的影响。
道家讲究的是超脱,即远离纷纷扰扰的俗事,追求自我的宁静。在政治黑暗时期,会有大量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人隐居起来,以一间陋室、一身破衣度日。这也渐渐形成一种隐士文化。隐士在人们心目中多是高深莫测的人物,多是有真才实学的,但同时也有不羁的性格,人们对于这样的人充满了崇敬和爱戴。
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诸葛亮就曾经隐居在南阳,远离尘世,亲自耕作,过着普通人的生活。他的住所布置得清静淡雅,有桥有水有竹,后来这几乎成为大雅的象征。
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隐士,他满腹经纶,一腔抱负,却不被重用,只做了个芝麻小官,还要受督邮的气,于是干脆挂印不干了。之后,陶渊明隐居山中,亲自下田耕作,种菊、除草、收获,这些都成了他文学作品中的主题,虽然生活清贫,但也自由自在。
后来文人们都非常向往隐士的那种生活方式,于是很多人就在自己的住所布置风格上模仿隐居生活的方式,比如植竹、养鱼。
而文人的书房不求奢华,但求简朴素雅,越是陋室,反而越觉得高雅。唐朝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流传很广,那种生活方式和心境代表了广大文人的心声。
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篇4
《慕贤难为情》
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官员,他因为嫉妒别人的才华而指责别人,没想到事实证明他是错的。在证明他的无知之后,他感到非常尴尬,但被他所嫉妒的人反而对他表示体谅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不要嫉妒别人,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。
-
想了解更多【伯牙与子期的故事】网的资讯,请访问:伯牙与子期的故事